就在今天,小米公司在万众瞩目下提交招股书,正式申请在香港上市,招股书显示,营业纪录期,小米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智能手机销售,截至2015年、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,智能手机部分分别贡献总收入的80.4%、71.3%及70.3%。
但从创业之初,雷军就曾表示:“小米手机的盈利模式在于今后的软件应用,而不是靠卖手机赚钱,所以小米手机都是按成本价出售。”
小米在香港上市意义重大。因为就在不到一周之前,港交所才刚刚做出25年来最大的变革: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、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、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。所有人都知道,港交所“变制”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,港交所的官网,赫然写着五个红色大字:开启新时代。
“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,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。具体而言,小米是一家以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。我们的使命是,始终坚持做‘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’的好产品,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。”
小米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归纳为“铁人三项”:硬件+新零售+互联网服务。招股书中写道,目前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,并且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,其中多个品类销量第一。
小米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,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(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)。2017年按连接数量计算,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全球市场份额为1.7%,身后是苹果0.9%,亚马逊0.9%,三星0.7%和谷歌0.6%。
总有人说小米的成功是借了风口,靠运气靠巧劲,我觉得恰好相反,小米是中国创业公司里面,最没有巧劲,最实打实打硬仗打出来的。没有一点侥幸,反倒是其他巨头,事后回去看总能找到一些命运般的巧合。
当年雷军在金山,扛着wps的民族大旗和微软office战天斗地十几年,还是没什么起色,最后靠着游戏完成上市,于是雷军留下了那句名言“不要以战术的勤奋去掩盖战略的懒惰”。连后来他自己创立的投资公司取名都就叫“顺为”,寓意顺势而为。
之后雷军做小米的时候,思路完全是很清晰的,当时苹果三星驰骋国内市场,世人皆曰不可以为之敌也。但雷军发现,国内经过多年制造业发展,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,能够凑够一台手机的所有零部件。
那么只要搞出一套不错的操作系统,加上国内生产的价格优势,就能够占到成本优势。这个思路今天看来很简单,但当年一票国产手机人却都还想着怎么差异化拼营销搞品牌,从没想过这个思路。于是最终价格低廉,性价比爆炸的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横扫市场。产品有竞争力,自然就能建立起品牌区分度。
小米的思路一直很清晰,利用中国的世界第一工业国产业优势,补上营销品牌和品控,就能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绑定在一起。
有能力,条件又齐全,思路还清晰,小米的崛起完全是按部就班的一个案例,只是看过程中执行速度如何,和那些有枣没枣打三竿,怎么赢利都没想好的创业公司们,可是完全不同的。
在很多人眼里,小米是风口上的猪,但他们始终只会念叨类似口碑营销,粉丝经济,水军养成这些小风口,却至始至终忽视了最大的一个风口:一个十亿级别群体的崛起。
微信扫码即可关注网开亿面